你的2019

是的没错,一年又过去了,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博客真是一个好东西,好多事情明明都想不起来了,但是翻看着以前所写的博文,单单就一个简单的标题,就好像是一张泛黄羊皮卷上褪色的地图,指明了一段段旧故事所存放的坐标。

2019年一分为二,上半年属于本科最后的时光,下半年则是研究生初始的序章,文中可能有些许错别字,多少年的毛病了,就是改不掉。

上半年

1 ~ 2月

那还是2019年一月份的时候,那时我觉得我的初试分数应该已经无望达线了,那时恰好也选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打算用Java来完成,所以就在慕课网上报了一个Java工程师就业班,主要目的在于复习一下Java基础,为毕业设计以及春招做准备。那个时候学习的非常勤奋,几乎每天都写博客记录当天学习的内容,本科的课程也全部结束了,所以有大把的空余时间。在寒假的时候,由于感觉那个就业班太水了,所又在慕课网上买了一门 SpringBoot + 微信小程序 的实战课程,在学的差不多的时候,模仿着课程中写的程序的框架完成了毕业设计程序的服务端部分。由于感觉微信小程序原生的编码方式效率太低,所以就使用了一个京东前端团队研制的Taro框架,而客户端使用的是Angular,除了微信小程序外,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大四下学期开学之前完成的。

其实我对于春招信心并不是很足,内心并没有做好找工作的准备,那个时候我用的最多的其实是 Golang,但是由于市面上Java工程师的工作比较多,所以那段时间在主攻Java的。简历也不知道怎么做,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要基础没基础,要项目经验没项目经验,算法也一塌糊涂,所以那段时间特别迷茫,后来甚至买了一本掘金小册复习前端的相关知识,如果应聘不到Java工程师的岗位,那么就去做前端工程师也不错。总之,那个时间就感觉自己基础太差,光会用API,不清楚原理。

大四上学期就一门课,数字图像处理,期末的时候没怎么认真复习,挂了大学的第一门也是最后一门课。


3月

考研初试的成绩是在二月十五日出的,317分,成绩比较低所以当时也不报什么指望了,但是后来听说可以调剂到东南大学苏州的联合研究生院,既然可以调剂那为什么不调剂呢,至少有学上了。最终符合调剂要求成功调剂,复试的内容为 C++ 、英语水平笔试和英语面试。复习 C++ 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在大一的时候学习的 C++ 的内容我还记得一些,在加上有别的语言的学习基础,所以没遇到什么困难。对于英语笔记我没做任何的准备,也不知道要准备什么,因为也没有给具体的考试范围,至于英语面试的准备,我就把我大学四年都做了什么事情都列了一遍。

三月二十四日上午交材料,下午英语笔试;三月二十五日上午 C++ 笔试,下午英语面试。就在考试的那一周里我居然有点发烧了,也有点流鼻涕,不过这些困难我都克服了。三月二十七日知道成绩的,最终的复试成绩也不错,当然,也有试卷简单的成分在里面,关于面试,在老师听完我的自我介绍之后问了一些比较基础的问题,比如能不能简答地介绍一下 socket 是什么、Docker 有什么优势。这也算是我的一个人生转折点吧,毕竟读研和工作是两条不同的生活轨迹了。

这里蛮感谢我的本科舍友的,考研的过程中真的需要有个伴,在压力大的时候可以聊聊天,互相鼓励鼓励,他考上了东南大学的网络安全学院的研究生。五月份的时候和他一起去看了《复联4》,记得去年五六月的时候也是跟他去看的《复联3》

2019年考研人数是二百八十万,在初试成绩公布之后各个学校的调剂都调疯了,频频传出新闻说普通一本院校收到了大量的985学校学生的调剂请求,能在如此严峻的形式下上岸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


4 ~ 5月

由于考上了研究生,所以之前准备的那些 Java 和前端的知识被我通通抛到了脑后,同时也失去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又回到了本科期间的状态,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但主要都是围绕着 Golang 语言展开的,在慕课网上学习了两门实战课程,但是由于缺乏总结,以至于在学习结束之后感觉自己并没有学会什么。之后又学习了慕课网上的一门 LeetCode 刷题课,在 LeetCode 上做了一百多道题,但是也只是局限于做出来了,如果让我独立地再做一遍可能大部分题目都做不出来。在这段时间里,我也看了大量的动画和书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都在博客上做了相关的记录。

关于毕业设计,在完成微信小程序的编码后,由于我在慕课网上学习了一门 Docker 部署的实战课程,所以就把我写的程序的Web前端、SpringBoot后端、MySQL数据库、Redis数据库都打包成了 Docker 镜像,那个时候还没接触过 Kubernetes ,所以就直接用 docker-compose 进行的编排,单机部署。在这段时间里,我又帮我的一个室友完成了他的毕业设计,一款测试四则运算的手机应用。我之前一直对 ReactNative 比较好奇,所以就使用了这个技术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完成了他的毕业设计应用的编码,也算是体验了一把当下热门的跨平台开发。

在五月下旬的时候跟父母去了广州、香港、深圳三个城市,大约玩了一周的时间,逛下来感觉广州与深圳和南京好像没什么区别,都是那种大城市的感觉。香港就不一样了,是超级大城市的感觉,主城区特别的拥挤,好多好多的摩天大楼,连居民楼都瘦瘦高高的,但是虽然十分地拥挤,却给人一种井井有序的感觉。但是离开了CBD后就感觉立刻空旷的许多。

在深圳的时候参观了爸爸的大学同学的公司,爸爸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深圳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是十九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伴随着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红利,大量的青年涌向珠三角,待到浪潮退去,一部分人在这里扎根,而另一部分则选择了离开,爸爸的同学属于前者,而爸爸则属于后者。十几年的时光已经使这座城市发生了巨变,他们经常会说起某处以前是何种景象,曾今的海滩已经被填平建成了高速公路,过去常常人满为患的汽车站已经被拆除建起了商业区,年轻时上班总要经过的巷道已经成了川流不息的城市主干路,而初到深圳租住的出租屋群以及那破旧的小区依然在那里,租住在里面的年轻人依然怀着和曾经的他们相似的梦想。


6月

结束了和父母的出游,再次回到学校就进入了本科毕业倒计时。毕业论文答辩、班级毕业照、院系毕业照、领取毕业证书、和好友的散伙饭、和室友的散伙饭、班级组织的散伙饭、收拾宿舍、办理离校手续,一切都蛮顺利的。那个时候我常常想,大学四年怎么过的那么快,是不是因为在四年里没给自己创造出太多难忘的回忆,所以四年的内容一下子就回忆完了所以才会感觉这四年过的很快?但是如果问我是否愿意把这四年置零重新来过,我又会不太愿意,毕竟这四年我学了不少的东西,由其是和编程有关的,这四年让我深深爱上了编程,用代码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让我更加自由,这个自由在于,在网上遇到喜欢的图片、文字、视频有能力将其下载下来,遇到重复繁琐的工作知道如何用程序自动化完成,知道计算机应用的一些原理等等。 对大学的回忆我之前专门写了一篇博文。

如果我没有选择计算机专业,可能我的新电脑也不会选择 MacBook,在使用它来编程的两年半里,使用的越来越顺手。基于 Unix 的 macOS 提供了和 Linux 类似的 Shell ,同时 MacBook 在人机交互方面做的又是尤其地好,不论是 macOS 提供的强大的操作系统软件功能还是好用的触控板和键盘。来自上个世纪基于 Shell 的 CLI 和现代的 macOS 以及 MacBook 配合起来,就像是星球大战里绝地武士使用的 Lightsaber,虽然剑是冷兵器,但是在它点亮的那一刻却充满了十足的科幻感,这正是古老和现代的融合所带来的魅力。很多人说苹果电脑不好用,一个原因就是苹果电脑那属于上个世纪的 CLI 还没有被他们好好开发。

“很开心与你们一起度过的春夏秋冬”,“愿我们在彼此看到不到的岁月里,熠熠生辉”,“愿此去前程似锦,再相逢依旧如故”,“毕业快乐!”,“我们,更高初见”。

再见,我的本科。


下半年

7 ~ 8月

暑假的这两个上了一门英语课 – EDP ,至于全称是什么我记不太清了。那个时候每天早晨都是七点半之前就到教室自习,上午的课程是从九点半开始的,中午休息两个小时,下午从一点半开始,再上两个小时到三点半下课。分了好多班,我所在的班级是 N 班,由计算机专业和交通专业组成,其中女生全部来自交通专业,一个班总共三十人。对了,最初的一个月还有一个将要留学澳洲的小女生,应该是高三毕业的吧,到这里来体验一下。

周一至周三由东南大学的一名英语老师授课,周四至周五是由澳方的一名外教授课,上课时需要带笔记本电脑,每天上课之前由两位同学分别做一个 presentation 。最后有听力、写作、阅读和口语测试,还需要写一篇论文以及做相关的 presentation ,平时需要登录蒙纳士大学的在线教学系统完成相关的作业。总体来说我认为课程的难度不是很大,而且如果最后的考试没过后果也不是很严重,就是需要在研一开学后参加相关的课程学习。

关于每节课的 presentation ,我总共做了两次,一次的题目是要求介绍一张照片,一次的题目是要求介绍一篇新闻,在做完之后会让别的同学提相关的问题。第一次我做的是和 Docker 有关的,但是可能技术性比较强;第二次我做的是和 NASA 火星探险计划有关的新闻,这次的 PPT 中的图片全部是由我用 Apple Pencil 绘制的,而且做第二次 presentation 的时候,由于 M 班的空调坏了,所以就和我们班一起上的,我面对这两个班的人做的这个 presentation ,双倍的人数。

课堂上和老师的互动比较多,同时,老师也会让我们随机组成小组进行一些活动,这样子就算是像我这样不善与人交流的人也可以和班上的大部分同学有一定的交流,所以一个暑假下来我和班上的同学都变得比较熟悉,我蛮喜欢这种上课的形式的。到了研一正式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和暑假时一个班的同学交流的比较多。

在课程开始的第一个星期,需要我们自行组成三至四人的小组完成一张 A3 大小的海报制作,然后在周五的时候贴在班级的墙上,组中一部分人留下来给参观的人做讲解,而另一部分人去别的教室中参观别人的海报。这次活动还是蛮有意思的,也见识到了同学们各式各样的创意和才艺。

在暑假英语学习期间,我们住的宿舍是文萃公寓,到了研一正式开学后需要搬到隔壁的文荟公寓,前者是四人间,后者是三人间。文萃公寓里也住了好多的外国留学生,各种肤色,晚上喜欢在宿舍边的露天酒吧或者广场聚会。文萃公寓禁止外卖入内,所以外卖小哥就把外卖放在门卫室,然后由门卫来送到宿舍门口,所以经常会在宿舍楼里看见身着保安服的大叔拎着一袋袋的外卖穿梭于各个楼层之间。

暑假期间和班上的同学去附近的独墅湖体育馆游了两次泳,我还记得如何蛙泳,所以在水里还是可以划几下的。在六月末的时候和暑假宿舍的三个舍友以及另一个女生宿舍的四个女生逛了逛平江历史街区和观前街,我在平江历史街区买了本书《企鹅公路》,当天正好赶上江苏书展在苏州博览中心举办的最后一天,下午去那边又买了一部《来自新世界》。自此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就迷上的看书,买了一大堆书,看了其中的一部分,包括《太空漫游》四部曲、《沙丘》、《沙丘救世主》等。

虽然我们苏州这边是开学之后才开始选导师的,但是由于其他的舍友都给心仪的导师写了自荐邮件,所以我也找了一些感兴趣的老师写了邮件,主要是云计算虚拟化方向的。发给我选的第一个导师的邮件在半个多月后才有回信。本来我已经放弃希望准备先学一些人工智能的东西,一个在线辅导班已经报好了的,最后退掉了。

复习了一遍 Docker 相关的知识,又学了 Kubernetes 相关的知识。越学越觉得那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炫酷的技术还是需要底层技术的支持,包括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Linux系统编程等,所以之后也学了相关的知识,但是都学的不是很多,感觉掌握的也不是很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是,在学习这些重要基础的知识,教材最好是纸质的,我也讲不清楚为什么用纸质的比用 PDF 的效果要好,但是对比下来确实是这样。

期间回了两次南京九龙湖校区,走在校园里,明明已经算是东南大学的学生了,但是却觉得自己并不属于这里,觉得自己是一个外来人。导师介绍了一位学长来带我,学长人不错。在九月初的时候还帮学长所在的一个项目写了一个测试用例,将一个整体服务拆分成不同的部分,编写 Kubernetes 的相关配置文件完成对服务的部署。

在暑假学习期间,我努力地想找到一个管理时间和生活的方法,在尝试了多款软件之后,最终选择了滴答清单。高效管理时间和任务的一个重点就是,在做事情A的时候,突然想做事情B,这个时候就需要将事情B收集到一个地方,在做完事情A之后再决定何时处理事情B。滴答清单的作用就是收集这些事情,然后自己做相应的编排,在适当的时间去做这些事情。目前滴答清单已经使用了半年的时间,也开了会员解锁了日历视图的功能,使用体验非常好,对我日常的生活也产生了一些改变。

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lj 询问我如何翻墙,然后我们多聊了几句,就像是千里之堤下的蚂穴,最终两年前的误解涣然冰释。从八月份开始先是在 Instagram 上用文字聊天,之后就开始用 QQ 语音聊天,聊的最长的一次聊了四个多小时。TCP 建立连接还要握三次手,更别提人了。也算是脱单了吧,计算机专业脱单真的不容易。


9 ~ 12月

下半年是研究生的第一个半年,现在回首,觉得转瞬而过,可能真的是因为我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吧。迎来的一个新的阶段,希望可以充满干劲,告别过去那个没有目标缺乏计划瞎忙的自己,也觉得进了一个相对更高层次的环境,应该会有很大的不一样。结果现在看来,自己最终还是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改变,或者说持续时间长的改变。

一开始上课坐的是第一排认真听讲,几个星期过后越坐越后;一开始还是非常认真地学习课内的内容,几个课时后就对这些内容不上心了;一开始每周都是积极学习论文以及相关的知识到了周末给导师写电子邮件做汇报,但是到现在变得渐渐有些敷衍了;一开始没有几乎都不怎么上b站,也希望不要在和学习无关的地方花太多的时间,但是到后面还是恢复了本科时的上午先刷一小时b站的习惯。

在新的一年也非常希望能成功克服这些坏习惯。因为时间比金钱更加宝贵,所以浪费它对自身的损失更大,必须要好好利用这段时光爬上更高层次的平台。在未来,真的不希望每天都迫于生计每日四处奔波,造成贫贱的生活的最重要原因并不是懒惰,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就那么多,本来应该用于实现自身价值的精力与时间都花在了讨生计上,看似很努力,但是就像是陷在沼泽中一样,越陷越深。

回首这四个月的学习,感觉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不限于课内课外的内容。上学期是由东南大学的老师英文授课,模式识别、算法设计、计算机网络、万维网结构体系、数据库、政治,还有一些讲座。

阅读了一些导师发给我的论文,还是有点不习惯的,不知道读了它们之后该怎么用,本部两位保研的同学以及将他们的本科毕业论文发到一个国际期刊上了,感觉差距好大。目前我的主要任务还是研究 Docker 的相关原理,并复现一些论文的内容。本来我以为我的方向应该是云计算中的容器化技术,但是目前学习的全部论文都是在边缘计算体系下的,虽然说边缘计算是云计算的互补,但是它们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课余的时间都是在东南大学苏州校区三江院的工作室学习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位置,100M带宽的无线网和有线网,环境不错。刚搬到工作室,有一些部分同学吵着闹着要学校配电脑,但是结果由于分配的电脑的性能不佳,大部分同学还是用回了自己带的电脑。我目前的装备还是大二寒假买的 MacBook Pro ,大三上买的 iPad Pro ,手机换成了 iPhone 11 ,体验都非常好。

研一上学期活动还是蛮多的:班级唱歌比赛、篮球赛、元旦晚会等,我只参加了第一项,当然,那是因为是每一个人都要强制参加的。

和 lj 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每天晚上都用 QQ 语音聊天,不过到了深冬后还是换成了文字聊天。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去南京找她聚了三次,总共三天外加一次晚饭,她到苏州找了我两次,每次相处的时间各两天半的。我深刻体会到了谈恋爱其实是非常耗费金钱的,不过这也是非常值的,因为世界那么大,时间那么长,能遇到一个喜欢自己的人真的是不容易,既然遇到了,那不论用什么手段都要牢牢抓住她。2020.1.1 那天,和 lj 在苏州的东方之门跨年,结束之后因为地铁停运,又叫不到车,我和 lj 就在寒风中走回了宾馆,10000 米,13000+ 步,这次跨年经历我或许永远都忘不掉了。


2020 Flag

  • 认真做研究,发表一篇对得起自己的高质量论文
  • 好好打基础,学习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知识
  • 深入了解和理解 Golang 以及其相关的生态
  • 深入学习容器、 Kubernetes 以及云计算相关知识
  • 至少阅读20本非技术类书籍
  • 更好地管理时间,降低时间的浪费,做好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的相关总结

后记

各大网站都推出了关于你2019年所做的事情的总结,网易云音乐总结你所听过的音乐,哔哩哔哩总结你所看过的视频,扇贝总结你所学过的英文单词和阅读,支付宝总结你的消费支出,你也只是看看,最多发发空间朋友圈,几天后就渐渐淡忘,网站也取消或隐藏掉了查看这些总结的入口。便捷高效的互联网,似乎存放在其中的信息永远都不会丢失,但实际上,渐渐丢失掉的是查询这些信息的入口,现在的你是否可以查到你的2018年年度总结呢?

我觉得人的大脑也是一样的,或许所发生的事情会永远地留存在大脑的某个角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通向那个角落的路径会被渐渐的忘却,而经常写的日志、做的总结,就是指向那些往事的地图,时过境迁,再次翻看它们,定能循着这些线索回忆起那些陈年旧事。今年的上半年养成了在吾志上写日记的习惯,但是到下半年就没能坚持了,希望2020年可以把这个习惯重新捡起来。

我并不是一个沉溺于往事的人,只是非常害怕回首往事之时,面对的只是空无一物的画卷,在那段时光中怎么也找不到自己过去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