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以前的往事(七):扇贝英语

致扇贝英语

今天是2019年7月21号,四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15年7月21号,我注册了扇贝英语账号,开始用它来学习英语。

一开始知道它是因为经常看到朋友圈里高中时代的两个同学的扇贝学习打卡的分享,再加上高考英语成绩惨不忍睹,所以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下载了扇贝单词。那一天学习了64个单词,打了第一天卡。那时的我没想到,扇贝英语打卡这件事情慢慢地融入我的生活,成为了我后面日子里不可获取的一部分,而这卡一打就是四年,一天未断(出现了几次意外的情况,完成了当前的学习任务,但是忘记点打卡按钮了,不过这种情况在第二天可以补回来),而且还有可能继续持续下去,同时,还认识了不少的人。


刚开始的日子

一开始,我仅仅只是背单词,寻思着想把高考英语失利的怨气全部发泄出来,所以我每天单词的学习量都是200-400之间,每天学习的时间都是两三个小时,那时候先把高中词汇背完了,之后又把英语四级词汇刷了一遍。那时觉得扇贝单词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看到用户做的关于某个词汇的学习笔记,有一段时间,我居然把背到单词的用户笔记全看了一遍,遇到感觉对我用帮助的就用本子记下来。我依然记得,每到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就拿着妈妈的手机(当时我还没有手机,仅有一个iTouch),坐在餐桌前背单词,一直背到妈妈把晚饭摆上餐桌,看着每天的学习量以及完成任务后的打卡界面,成就感满满。

随后,我知道了扇贝还有听力、新闻、读书和炼句,由于后两者中提供的功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贝壳,所以我先开始使用扇贝听力和扇贝新闻。中学时期,凡是听力都是和完成选择题相关的,但是扇贝听力里的练习模式居然是听句子然后把句子中的某些单词挖空让使用者补全句子,补全的单词可以转换成听力积分。依稀记得我把挖空率调的比较小,然后直接挑战四级的短句,一开始有一点困难,不过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就适应了。同时,扇贝会根据听力积分对用户进行一定的贝壳奖励,同时还会奖励成就徽章,最高等级的是50000积分徽章,那时觉得这个目标真的是遥不可及的。同时,对于听不懂的词汇,扇贝听力提供提示功能,但是这个是需要贝壳的,所以,每当遇到不会拼的或者听不懂的单词,我都会一个一个字符去试,由于当用户输入错误字符的时候那个输入框以及其中的单词会变红,所以我就用这种方法节约了一些贝壳,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段有趣的经历啊。

对于扇贝新闻(现在和扇贝读书合并改名叫扇贝阅读),里面的英文新闻一开始我是真的看不懂,但是幸好扇贝对这些文章做了难度分级,我一开始是挑四级及以下的难度的文章看,后面才渐渐地把难度加高,这样子每天看的新闻就越来越多了。虽然这个难度分级有时不靠谱,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挺有帮助的,而且每个新闻段落都可以做笔记,也可以查看其它用户分享的笔记,而读完文章之后可以看到用户的评论。前者里多是短语总结和段落翻译,而后者则是全文翻译和感想吐槽。对了,阅读时遇到不会的生词可以直接加到当日的扇贝单词学习计划中,那一段时间四五篇文章读下来经常是加了二十多个生词。而且每当看到文章中出现了自己曾经背过的生成同时知道了它中文释义的时候,我的内心就非常的激动和开心,经常顺手又把它加入到当天的学习计划之中,想再次巩固巩固。

关于贝壳,这种扇贝的虚拟货币是可以通过打卡分享以及完成成就来免费获取的,当然也可以充钱,但是由于我父母不给我零用钱,所以一贫如洗的我只能通过第一种方法自力更生,每日打卡10贝壳,QQ空间、朋友圈、微博等渠道分享各10贝壳,从来不用微博的我为此还注册了微博账号,同时练就了QQ空间、朋友圈分享秒删的操作。再加上这种成就奖励,很快就攒到了2000多贝壳。下载了扇贝炼句,买了一个课程,好像是什么高级短语。这个炼句是短语学习,将短语融入到例句中,同时还配有英文语音朗读该句子,当时觉得蛮新鲜的,一开始学的特别起劲,一天学30个句子,但是后来发现第一天十几个新句子然后第二天记不了结果,效果特别差,所以后来就把学习量调低了。

我发现,扇贝还有论坛和学习小组,尤其是学习小组蛮有意思的,小组有排名和打卡率,组员每日打卡产生的积分影响着小组的排名,同时,通过一个小组的打卡率和发帖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个小组的学习氛围如何。扇贝每周会挑选一个推荐小组,身为扇贝新手的我自然就加入了那周推荐的小组:”革命友谊要延续“,当时我还不知道有小组排名列表,要是我加入了排名靠前的小组,说不定后面我在扇贝的经历就会产生很大的改变。

我加入小组的时候,排名200开外,积分一百都不到,因为每日打卡积分才10,所以花了一周多的时间积分才破百,但是组内排名依然很低,看着排名靠前的组员都是打卡几百天、积分好几千的,羡慕的不得了,由于组内排名太低了,我也不好意思在组里发帖,每天就静静地看着他们发帖讨论,那时,我所在的小组在整个扇贝小组内的总排名是三四十,人数200+接近300,也算是一个优秀的小组了。

通过阅读他们分享的经验贴,我得知还可以通过参加学习计划为小组贡献积分。我早就注意到扇贝新闻、扇贝炼句和扇贝听力分别提供了阅读计划、炼句计划(炼句计划为30天/60天)以及听力计划,有7天和30天两个选择,参加需要交纳一定的贝壳,如果连续7天或30天完成学习任务,之前交纳的贝壳就可以原数归还,同时还会给予贝壳和积分奖励。为了组内排名和贝壳,我先选择了时间较短的计划,经过了几轮计划,也积累了一些贝壳,就开始参加时间较长的计划。由于我四年打卡一天未断,所以参加的计划都是成功的。看着自己的组内排名一点一点地升高,我的心中十分地高兴,在组内排名二三十名的时候,我终于在组内发了第一个帖子,看到有人回复我了内心就高兴的不得了,至于帖子的内容现在我已经记不太清了。

扇贝英语、杠铃、《三体》和《平凡的世界》陪伴我度过了2015年那个孤独且充满遗憾的夏天,挥手告别那段高考失利的往事,四年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原来世界如此精彩

大学开始的重头戏当然是军训啦,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身着深绿色军装的新生在教官的口令下站军姿、走正步,不时喊出的整齐划一的”一、二、三“口号以及休息时相互拉歌时的欢声笑语似乎妄图驱散掉暑气的余威。巨大的军体拳方正之中,我十分认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因为我知道,上午认真做完训练动作让教官满意的话,中午就可以早一点解散,可以避开人流高峰提前吃好午饭,然后会宿舍做扇贝听力以及炼句。

这个时候,我已经可以完成扇贝听力中六级等级的听力短句补全了,想挑战一下文章听力中的”科学60s“,虽然这个课程同其他的文章听力比较起来篇幅较短,但是语速较快,且涉及到好多的专有名词,所以我基本上有40%的内容都是听不清的。我把挖空率调到最低,然后每天顽强地听完一篇,感觉这样子的话可以快速提升听力水平。对于扇贝听力,我发现了一个技巧,在听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看哪个单词被挖空,这样在听的时候就只会专注于听那几个单词,比较好的策略应该是把整个句子都认真听下来,理解这个句子大概讲什么,之后在进行单词填充。

个人比较喜欢健身,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优酷上找健身视频,有一个外国人做的健身视频质量比较高(他已经于2016年退坑),但是之前由于英语听力实在是太差,只能看中文翻译字幕的,要是只有英文原版的视频那就只能“看图说话”了。使用过扇贝听力一段时候后,我发现我居然可以不看字幕听懂他大概在讲什么了,那时的成就感真是爆棚,随后我又看了大量的曾经因为没有中文字幕而放弃的健身教学视频,收获真的很大。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接触其他的一些英文视频,大部分都是从YouTube上搬运到优酷上去的,由于当时我还没有练就翻墙的技能,所以不知道,其实Youtube上的视频资源更加的丰富。那个时候,《星球大战-义军崛起》是我超级喜欢的一部美国动画,每周我都会去星球大战论坛下载最新的剧集,有些时候字幕组发布内嵌字幕的视频晚了,我就会先下载没有字幕的视频,先过一把瘾,虽然不能100%听懂,但是能听懂60%的意思对观看体验也没有任何影响,而且省去了看字幕的时间,可以将目光更加集中于动画本身上,这种体验也是非常棒的。期间,我又回顾了《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这个也是动画,高二的时候超级喜欢看,这次重温也怎么看字幕。

大二以后对编程充满了兴趣,在YouTube以及Udemy上找视频教程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先从算法和数据结构入坑,再到前端,从基础的HTML、CSS和JavaScript到进阶的Webpack、Gulp、SCSS、TypeScript、Node.js、Express.js、Koa.js、Vue.js、Angular、React.js一路学下来,然后逐渐转移阵地到后端,Linux、Mysql、MongoDB、Python、Flask、Java、JavaEE、Jsp&Servlet、Spring、SpringBoot、Golang、Gin,都是英文视频配合英文文档再加中文视频学下来的,但是遗憾的是都只是停留在会用的层面上,还没有深入到底层原理。


由于扇贝英语让我重拾了对英语的兴趣,我开始大量搜集和英语有关的学习资源:听力软件、手机字典、英语学习方法、英语学习公众号等,我知道了原来有软件可以支持导入用于制作字典的功能,其中就包括牛津字典、柯林斯字典等优质字典,从此我告别了一段时间金山词霸以及有道字典。当然,我也不遗余力地把这些资源分享到扇贝小组中,希望这些东西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不过这些帖子没有被组长设成精品贴我还是有点小怨气的,毕竟帖子如果没有人回复的话很快就会被别的帖子顶掉。

由于看了不少的扇贝新闻,我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去挑战英文原版书了。大一那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去图书馆自习,休息期间到不同的藏书室去发现有趣的书籍,有一天我发现了一本英文版的《林肯传》,随手翻了一下发现里面词汇并不是很难,于是,一个多星期后,那本已经有些许泛黄的原版书就成为了我读完的第一本英文原著。我记得当时做了不少的笔记,看完还写了一个书评发到了QQ空间了,我也才发现原来一些英文表达和词汇居然可以那么优美,翻译成中文实在是太可惜了。

尝到甜头之后,我阅读的第二本原版书是一个亚历山大帝的传记(由于看过fate/zero,特别喜欢里面的大帝,所以就选定了这本书作为我看的第二本英文书籍),读起来也是蛮顺的。随后我居然办了一张南京图书馆的英文借阅证,跑到那里的英文藏书室里找书看,最后我挑了《魔戒》,在那里读了两章觉得用词并不是很难,但是我没想到的是把它借出来之后就看了1/3,之后由于开了中文书籍的新坑以及课业的原因放弃了。我把目光转向了扇贝读书。虽然扇贝读书里的书籍比较贵,但是我也攒了不少贝壳,于是乎在扇贝读书的书库里逛了好久,最终选择了《佛兰肯斯坦》,一来它的难度是SAT,美国高考的难度,二来它是一部科幻小说,对于刚看完《银河英雄传说》和《银河帝国》七部曲的我来说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就这样,它成为了我在扇贝读书上看完的第一本书。

之后,我陆陆续续地读完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廊桥遗梦》、《小王子》、《绿野仙踪》、《宇宙简史》等书籍,当然,还有《纳尼亚传奇》系列,当时为了看这套书,我往扇贝里充了不少的钱,好像等于我两天多的伙食费,那时候超级心疼。我发现,大部分英文原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可能有10%-20%的词汇不认识,但这并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况且在扇贝读书上可以做到及时查词。

到了2018年上半年,也就是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初期,我又在扇贝阅读上看了很多的英文原著,《野性的呼唤》、《啊,拓荒者!》、《1984》、《动物庄园》、《月亮与六便士》都是我超级喜欢的,之后也开了《飘》的坑,但是由于下半年复习时间紧张,看了第四部就弃坑了。

不过最尴尬的还是口语,在我本科阶段两次在健身房遇到外国人,鼓起勇气主动邀请和他们一起训练,但是经常由于不知道如何表达某种意思而说到一半卡壳,超级尴尬。不过要是我对英语不敢兴趣的话,可能连上去搭话的勇气都没有吧,虽然不完美,但这也是一段有趣的经历呀。


身为组长

我加入的第一个小组的颓势在大一的寒假前就渐渐显露出来,组员人数下降、打卡率下降、小组排名下降,到后面组长居然带头不打卡了,虽然我已经当了很久的组内排名第一,但是感觉离开的时刻似乎快到了。

大一寒假里,我把《樱花庄的宠物女孩》这部日本动画看了两遍,又去把它的原著轻小说看了一遍,非常喜欢樱花庄的各位为了梦想而一起努力奋斗的故事,所以在大一下开学前,脑子一热准备自己创建一个小组,起名叫“樱花庄中绽放的梦想“,取自原著轻小说最后一卷的最后一段话:”樱花庄中绽放的笑颜,完全不落于盛开的樱花“,我觉得,不但是笑颜,他们的梦想、以及为了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也是那么的美好。同时,我把我的头像换成了樱花庄中的一个角色,赤坂龙之介,而昵称也换成了动画了樱花庄的各位为他起的绰号:”Dragon“。在故事里,龙之介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程序员,由于我是计算机专业的,所以对他非常崇拜,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像他一样用代码完成很多非常厉害的事情。

那一天是2016年2月20日。

我非常清楚,创立小组肯定是希望能有很多的小伙伴加入,但是扇贝那么多小组,先来一个素质三连:”怎么知道你的小组?凭什么加入你的小组?怎么能一直呆在你的小组?“。对于第一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案就是上扇贝的小组推荐,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一个小组一年内最多也可能只有一到两次被推荐的机会。前面在看扇贝新闻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些高赞的段落笔记和评论的末尾都会有他们所在小组的广告,于是乎我也打算尝试一下这种招人的做法。对于第二个问题,当时我认为小组的打卡率和排名是决定性因素,换位思考一下,你会加入打卡率只有百分之七八十,同时排名好几百名开外的小组吗。对于第三个问题,我觉得回答和第二个问题一样,同时,小组的氛围应该是比较活跃的。

所以,大一下学期开学后,每天早上我早早地来到教室刷新扇贝新闻等更新,然后第一时间去阅读篇幅较短且靠前的几篇文章,非常认真且快速地读一遍,在纸上记下一些我不太认识的生词和短语,然后使用我前面安装的那些电子词典查解释,在手机的记事本上到生词短语一一对照地写好,校正无误后复制到评论框里发布,在笔记的末尾不忘加上一段10个字不到的小组广告,最后为自己的评论点一个赞,这样子评论的排序会比别的评论靠前一点。几篇文章下来差不多就快八点了,也就是上课的时间了。每当看到自己的评论获得了好多的赞并且排在第一个,我内心都十分高兴,然后不时地去查看小组的人数,每天增加几个,最多的时候会增加十个。最后两个多月下来,小组的人数已经到七八十个了,打卡率稳定在百分十九十上下,至此每天早起打小广告的生活告一段落了。虽然后面也还是会不时地做一些这样子的笔记,但是已经没有最初那么地勤快了。大约是四月的时候,我的小组上的小组推荐,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大一大二那段时候,晚上我都是十一点准时上床睡觉,所以在晚上十一点到十二点之间加入的用户我无法保证他们当天是完成打卡任务的。在最初的几天,小组的打卡率直线下降,只有百分之七十几了。迫于无奈,那一段时间我的睡觉时间只能被迫推后。

在逛其它小组的时候,我发现居然有用户写了一个自动查卡程序,当时的我虽然是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但是在编程方面还是菜鸟级别的,只会用C/Cpp写一些逻辑简单的程序,所以就特别羡慕能写出这种程序的人。也许是程序员的某种执念,对于能自动化完成任务的程序都特别的痴迷。

为了活跃小组的学习氛围,我经常在小组内分享一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资源,也会水一些贴,发一些有趣的图片,同时,每天都会查看各个组员的打卡情况,对于有一两天未打卡的组员,都会发一条私信,询问为什么没有坚持打卡,顺便发一些鼓励的话。那个时候创立的QQ群,也经常水群。我的头像,也就是樱花庄的龙之介,留的是长发,所以很容易被人当做是女生,同时,我为了塑造一位和蔼可亲的组长形象,在许多语句的末尾都会加上”哦“或者”呀“这样的语气词或者是一些可爱的颜文字,就这样,”组长的性别“成了群内组员讨论最多的话题,大多数组员表示一开始还以为组长是一位大姐姐,我当时真的是苦笑不得。

就这样,我的小组的总排名一直在100名左右浮动,如果有人完成了学习计划,两三天内小组的排名会前进十几名,我也就是这样子就不错了。

2016年安稳过去,2017年悄然而至,我在小组成立一周年之时发了一篇帖子。之后的某天,我的一个组员突然给我发了一份word文档,里面有他写的对小组的一些思考以及希望改进的地方,我非常认真的读了一遍,但是由于我的精力有限,所以他里面提出的大部分方案我告诉他都无法实行,但是这件事情给我提了一个醒,或许小组需要改变一下了。记得那是大二上学期某天上午的离散数学课,我在课上一个字没听专心地用手机把小组的帖子全部整理了一遍,为小组标题添加了好看的图标,把所有精品贴取消,加入到一个指定的导航帖中(这个导航帖因为扇贝的某个bug消失了),同时写了不少的新手帖,比如如何获得贝壳、如何提升组内个人排名以及小组排名、什么是扇贝学习计划等,为它们加了非常可爱的图标,同时把欢迎短信和踢除短信全部重写了一遍。这对于小组来说也算是一个重大的升级吧。

一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2018年来了,我的小组又上了一次推荐页,但是此时为了考研我已经把睡觉时间调整到十一点五十了,所以说晚上踢人是没有问题的。我的小组人数最多的时候曾经是快三百,查卡成了一大难题,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两年前我看到过的那个自动查卡程序。两年后的我已经不再是两年前的那个编程菜鸟了,对于怎么做这个程序已经有了大概的思路,同时也有一个专门为访问外网而租的vps。抓接口、研究页面源码、设计程序框架、编写程序以测试、编译打包、部署服务器,一顿操作一天之内完成,唯一一点缺陷是需要每周登录服务器手动更新身份验证信息,因为实现自动登录比较麻烦,而且一周远程登录一次服务器也不算是太麻烦。就这样程序运行了快半年,效果非常好。后来,随着人数逐渐减少,也就弃用了这个程序。

目前,我就是希望打卡率可以越来越高,带头每天完成打卡任务,别的就没有什么追求了。

不断有人加入,也陆陆续续有人离开,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陌生人并肩走完同一段旅程,然后在某个岔路口挥手告别,也是一种其妙的体验。


其他

在扇贝与不少的人产生了交集:已经工作了的程序员、还在学习的在职妈妈、超级文艺的网易云音乐用户、美国留学的漂亮小姐姐、才上小学的小朋友、喊我叫哥哥的初中生、迷茫的高三考生,以及那些我只能默默在角落偷偷仰望的优秀的人们。

在2016年末,扇贝推出了自习室功能,同时也增加了很多的社交属性,你可以关注用户,也可以被别人关注。这个功能在2019年6月30号正式下线。

作为组长期间也和别的小组产生过矛盾,但是也都一笑而过,时间会抚平一切的。

我的一位初中好友也是扇贝用户,我在成立小组的第二天就把他给拉进来了,虽然现在他已经弃坑扇贝了,但是依然陪我度过了两年多的打卡时光。我也把我妈妈拉进了我的小组,虽然她快要退休了,但是依然坚持每天被单词,已经背了快两年了。

从2017年往后基本上都是使用网页端学习打卡了,因为大二的时候入坑了前端,所以某天无聊在看扇贝网的网页源码时发现听力炼句被挖空的单词的答案都在html的标签的属性里,所以做听力时遇到不会的单词再也不用一个一个敲字符去试了,直接看审查一下网页源码就行了。

和一位小姐姐做了一年多的扇贝同桌,成功获得了同桌365天徽章。

本来以为考研调剂无望,又发现扇贝网在拉钩网上招聘实习生,于是就发了一封简历过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谁叫我高考考的太差不是985/211大学的本科生呢。

至于打卡以及小组会坚持多久,我也不知道,总之在研究生阶段还是会继续坚持的。

本来感觉可以写更多的,但是四年时间跨度太大,好多的事情都已经忘记了,感觉真是太可惜了。


后记

我们都是荒漠中孤独前行的旅人,留下的足迹终归会被岁月的风沙埋没,回首却再也无法找到过去的踪影。我想把往事刻在砂石之上,历经春秋不朽,向后来者诉说着一个过去的旅人平凡的往事。

2019.7.22 于 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