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以前的往事(四):大学

致大学

传说天堂里有一座很大很大的图书馆,每个人逝去之后,他一生的经历就会变成图书馆中的一本藏书,记录着他一生中全部的境遇,所邂逅的人,所说过的话,所见过的风物,厚度可薄可厚,内容或丰富或平淡。

也许从2015年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算起,我的大学的生活就算是开始了。当时真的是比较幸运的,考的特别差,连一本线都没考到,最后压线进了南京林业大学,就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分数要求340,而我的分数正好不多不少。现在想来考这个分数真的是浪费了高中那么好的学习环境和老师,以及三年的时光。

那个暑假,之前一直以为日本动画只有火影柯南宫崎骏的我第一次接触了其他的动画,不管是高达,还是Fate,都为我打开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但是那时的我对日本周更的那种动画其实还不是特别感兴趣。看了一些书,超级厚的,比如《三体》三部,《平凡的世界》。为了入学做准备,在网上找了好多本科如何学习计算机的经验分享和学习方法,那时超级认真,还把这些都记在笔记本上,但是以四年后的我的眼光看来,大部分内容简直是误人子弟(虽然后面我几乎都没按照他们说的做)。

那个暑假也正式入坑了扇贝,因为高考的时候英语考的特别差,有点不服气,无意间在朋友圈看到了高中同学的扇贝打卡分享,就抱着试试看的心里下载了扇贝单词。那个时候的我也许不知道,从注册开始使用的第一天,一直到现在,四年的时间居然一天都没断过,天天完成任务然后打卡。一开始就是背单词的,先把高中的单词刷了一遍,每天背五六百个,要花个把小时,之后就开始背四六级的了,每天背诵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入坑了其他的扇贝应用:扇贝炼句(现在貌似被砍掉了),扇贝听力,扇贝新闻(现在改成扇贝阅读了)。虽然一开始觉得有点难,文章读不懂,听力听不懂,但是从最简单的慢慢来,渐渐就习惯了。之后又加入了一个小组,不过一开始我都是小透明,不怎么发帖的。

三个月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9月份时候就正式入学了,室友有三个是江苏的,一个广西的,一个浙江的。初中的时候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东哥也和我在一个学校,他的专业是林产化工。

一开学当然就是军训了,和高中军训一样的流程,立正,正步,军体拳。早晨六点集合,晨训到七点多,吃早饭,然后接着训练,中午休息两个小时左右,下午再训练到五点多。那个时候还不习惯在宿舍打水洗澡,都是去澡堂的。第一次去公共澡堂洗澡真的是不习惯啊,脱了衣服也不敢东张西望,径直找到一个空闲的淋浴以最快的速度洗完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身子擦干穿好衣服,一气呵成。中途一直都绷着肌肉,特别紧张。现在想来画面一定非常好笑吧。关于如何消磨掉晚上的时光我记不太清楚了。军训从九月上旬一直持续到十一假期前,非常神奇的是军训的那几个星期都没有下雨,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但是却在汇报演出的时候下雨了,实在是不走运。

在军训期间,也是社团招新的时间,每次中午吃完饭路过社团招新的地方总会被各种学长学姐拉住介绍自己的社团。因为我比较喜欢健身,就加入了健身社,一个院级社团职协,两个校级社团社联、国防教育助理团;院级和校级社团居然还有面试。我们学校有一个素质拓展学分的项目,需要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或者别的课外活动来获得,除了健身社,我参加的另外三个社团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那个学分的。然而,后面的日子里虽然参加了不少活动,但是那两个校级社团对我素拓分的贡献为0。

在军训期间的一个中午,去校园外买水果,一位青年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将自行车停在路边,车旁放着一个打开的行李箱,里面有很多的书,上去交谈才了解到,这些书都是他自己写的,然后自己找出版社出版,最后自己拉出来卖,已经有好多年了,期间他辗转于各个大学城,并坚持以原价卖。每天的风吹日晒,三十几岁的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更加沧桑。交谈甚欢,于是我挑了一本,付了五十多块。之后回到宿舍,翻看着这薄薄的书本,是一本小说,主要讲的是主人公追寻梦想并成功的故事,故事一般。哦对了,他叫杨明召。三四年过去了,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在公共澡堂洗澡,第一次自己去食堂吃饭,第一次主动和陌生同学搭话,第一次进健身房。到此为止,我的大学本科的生活的正式开始了。


大一上

刚入学的我对未来四年该如何度过完全不知道,满脑子就是好好学习,图书馆,自习室,健身,阅读。大一上学期课程不算太多,业余的时间除了社团活动基本都贡献给了阅读,健身,学习了。最开始看的书是《银河英雄传说》,好像是十多册吧,当时在QQ空间里分享了好多书中我喜欢的段落。另外一本我比较喜欢的是《静静的顿河》,也是一个长篇。那个时候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读完一本书,就在QQ空间里写一篇日志,记录一下读后感,但是这个习惯后面就没有保持了。

那个时候,都在图书馆自习,学累了就到藏书室里逛逛,找到感兴趣的书就把书名记录下来,有空就借过来看看。我现在依稀记得,103室是小说 ,10?室是人物传记,202室有计算机专业的书籍,30?室是哲学类的,30?是英语类的,最高层是机房,一个小时好像要几块钱;由于藏书室的门开关时老是嘎吱吱地响,索性就一直保持开启的状态了;图书馆中间是回字型的,中间镂空,其中的庭院里有好多植物,还有几只小猫,回字型走廊上有木桌子和木凳子,供学生自习使用,藏书室里也有好多自习座位,但是不管在哪里,桌子上总是有堆起来的书本,椅子上总是坐着准备考试的学长学姐。天气冷些的时候我坐在位子上被冻的瑟瑟发抖,这种感受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了。大三那年由于新图书馆的开放,这个图书馆就封馆了。

当时由于室友打游戏特别凶,所以我基本上都是一大早起来就离开宿舍,有课的话就早早地到教室占一个好位置自习,没有课的话就在图书馆门前排队等着七点半图书馆开馆,有时会去教五楼找一个没课的教室自习,每个教室的后门上都贴有课程表,一个教室一个教室挨个找下来,看到了不少名字奇怪的课程,也是蛮有意思的。白天的时间都呆在外面,下午大约快五点回宿舍,因为健身房是五点开门的,去练个一个多小时,回宿舍冲把澡,大约六点四十多去吃晚饭,然后接着去图书馆或教室自习或阅读。晚上快十点回宿舍,十一点宿舍会断电断网,正好睡觉。这就是我大一上学期大部分天数的作息时间。

那个时候的健身房还没有翻新,所以里面的器械都比较陈旧,基本上都是05年左右生产的,有十年的历史了。平板卧推,上斜卧推,下斜卧推的器械各一个,但是只有两根杠铃杆,其中一个套杠铃片的金属套还有点坏了。由于关于深蹲的器材只有一个史密斯深蹲架,所以练深蹲基本上都是用上斜卧推架练的,现在想来条件真的是相当艰苦啊。由于器材不够所以一般只能好多人合用一个,借此契机我认识了不少喜欢健身的学长,组队健身,轮流五点之后去占器械,然后一起练,比如一个人做深蹲的时候另一个人在后面保护,蹲下去起不来的时候稍微地拉一下,同时鼓鼓劲。跟着他们一起练,让我学到了不少健身的技巧和计划安排,后面还加了他们的微信群,看他们在群里互相调侃开玩笑发一些荤段子也蛮有意思的。

大一上的那一段时间,每天都非常认真地打完扇贝的卡,听力逐渐能听到雅思托福级别的了,阅读英文新闻也游刃有余不难么困难了,通过炼句的学习也收获了不少英文的地道表达。当看英文健身教学视频不用字幕时,当在扇贝读书(现在已经和扇贝阅读合并了)看完了第一本原版书《弗兰坑斯坦》时,当在图书馆看完第一本纸质原版书《林肯传》时,我真的非常开心。不再是为了应试,不再是为了题目做对,而是单纯地使用英语这个工具自由地去看一看不一样的世界,真的非常美好,这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之后对于编程学习的态度。要是我初中毕业的那年暑假就遇到扇贝,那么最终高考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阅读计划、听力计划、炼句计划都参加了,在小组的排名也逐步提升,最后稳据第一,在小组里发帖的次数也变多了,分享一些学习心得和学习资源,感觉也蛮有意思的。但是小组的总排名和打卡率却一直在后退,这也就是大一寒假我自己创建小组的主要原因。

我这个人是比较内向的,也许是为了改变我的这个性格,大一上学期社团活动时,我都努力地与身边的人搭话,交朋友,不论是社联,职协还是国防教育助理团,也加了不少的QQ好友。社联全称社团联合协会,负责对学校内部的兴趣社团的管理。由于是校级学生会下属的部门,所以活动都比较正式,我所在的部门是组织部,负责联系社团,策划、举办活动。每隔一周社联会在新青年广场或是体育馆举办活动,而我这种大一的干事就负责搬搬凳子,然后在签到表上签到,每周三晚上九点开例会,每周还要去交一张表,说明自己这一周都干了什么。我一开始天真地以为参加这种活动应该是可以加素拓分的,所以去的特别勤快,后来才知道,一分都没有的。

和社联比起来,其它两个社会就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了。国防教育助理团是我最早退出的社团,因为给我的印象实在是不太好,虽然说学长学姐人都没不错,但是大一的那些人都是艺术院的,我并不是歧视艺术院的,但是那些人总给人一种不三不四的感觉,实在是聊不来。尤其是女生还喜欢化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是看的不舒服,所以后面就退出了。职协由于是院级的,所以不论是学长还是同级的同学,都是信息院的,相处的还算比较融洽,办的大部分活动我也都参加的。但是不管是那个社团举办的活动,我从内心里都觉得很无聊,无非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玩几个游戏,做些个有意思的事情,聊聊天什么的。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就退出了全部的社团。因为留下来的人在学期末经过选拔,在大二的时候都需要担任部门的部长或副部,我深知我虽然强迫自己去变得外向,但是终归是“强迫”,半年来依然没有改变,和我成为朋友的人对我的评价还是说这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既然不具备当管理者最基本的素质,那还是早早退出的好。所有,对于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对于我来说在大一下学期初就彻底结束了,至于在大二上当上健身社副社长,也只有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后面会提到一下。

其实我大一的时候还报了一个有趣的辅导班,是职场培训相关的。记得是我室友被学长忽悠去了一家做职场培训的机构做一个职场测评,他拉着我一起去了,然后社会经验不足的我俩交了1000块,报名参加了他们的课程,当时我爸还以为那是一家骗子机构呢。其实他们上课的内容就是教我们如何在社会上跟人相处,要注意什么礼仪啥的,比如说在面试的时候的正确坐姿是什么,如何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一个任务,如何做自我介绍,大部分都是挺实用的知识,同时也会举办一些活动,做一些游戏。在那里也认识不少的朋友,也算是收获颇丰吧。唯一有点看不惯的就是每周末培训开始的时候都会叫我们起立然后喊一些口号,搞得像传销一样的。还有一点觉得很奇怪就是,在这个培训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二本三本的学校。

记得是一个周末的中午吧,在体育馆附近碰到两个基督教徒,向我讲一些关于基督教的东西,其实我对这个陌生的东西还是有点感兴趣的,所以他们说什么我就面带微笑的点头应答,最后他们和我互加了QQ好友,交换了手机号,邀请我周三晚上一起读圣经,我也都答应了。他们当前读到的是启示录那一章,圣经真的很难懂,而他们读的却津津有味,我为了不显尴尬,也学着他们的口气朗诵圣经,也装作深有体会的样子。其中的一个人是南林这片的基督教徒的负责人,研究生,马上准备去英国读博,另一个人已经工作了,特别喜欢长跑,经常绕着玄武湖跑,吉他拉的也不错。他们和另外一个人一起合租在南林的旁边。这样子方便举办活动,诵经,祷告什么的。不知道是我的心里作用还是别的原因,我觉得那些人的身上都散发着一种奇特的气质,不知道用文字如何表述,但是如果你和他进行短暂的相处,就会发现他有点与众不同。也许有信仰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会不一样的吧。

说起来有点丢人,我自从出生以来就去电影院看过两次电影,都是在小学的时候和妈妈一起去看的,而且电影票还都是妈妈的单位送的,所有我一直以为电影票的价钱就两三块,所有以前每当听到某个电影的票房破千万破亿时都会觉得这是骗人的。元旦时候,室友邀请我去看王宝强的《唐人街探案》,买票时要快三十,在听完我对票价的理解后被室友嘲讽了一番,现在想来都觉得有点丢人。还有一小插曲,我们居然跑错电影院了,本来是在山西路那边的我们却跑到1912那边了,幸好两地之间有公交直达,最后也只迟到了十分钟左右。

其实我对我大一上学期的编程学习是不满意的,那个时候的我对于学习的理解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就是看看书做做题,但是编程要求的是边看书边实践。当时买了一本《C Primer Plus》,就抱着书看,做做书后的习题,也不敲代码,所有学习效率是相当低的,同时,编程的环境还是老旧的 TC 或 VC++6.0,用C写个判断、循环、指针、打印什么的,无法体会到编程中的乐趣。在大一上学期的计算机导论课程上院长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趣的东西,LAMP技术栈,Python等,这类在现在的我看来非常有趣的东西,那时的我完全不敢兴趣,真是非常的可惜的,不过也不能怪当时的我,刚从高中毕业的我,对于IT领域一无所知,唯一的编程经验还只是上过小学的时候的写指令让小乌龟移动的课程,记得那时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最终考试的。

大学的体育课是需要选择特定的项目的,我和一个室友选的是网球,这样上课的时候就可以一起练习。上体育课我最喜欢的就是测试引体向上和长跑的,跳远也不错,最怕的就是短跑了。因为高中的时候喜欢跑步和拉单杠,底子不错,所以这些成绩在网球班班上都是排数一数二的,但是短跑就不行了,从小学开始就是我的噩梦,基本上都在及格线边缘徘徊。网球打起来真的需要手感,稍微不注意就会把球打的过低或过高。记得又一次我挥拍时没控制好,直接把球打出了网球场,消失在球场旁的草丛中,怎么找都找不到了。其实我大可以选择健美课,但是由于对别的项目非常好奇,所以就做出了如上的选择。不过,由于是露天的场地,如果是艳阳高照的话就会被晒黑一圈。

就这样,大一上学期就划上句号了。健身和学习占去了我生活的大半,健身排首位,其次是阅读,再其次的是课内知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课,一个人自习,认识了不少的朋友,路上相遇时可以点头打招呼,食堂遇见可以坐在一起吃饭,健身房遇见可以一起锻炼。

我以为这样的生活状态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大一下

寒假的时候又看了不少的书,最厚的莫过于《海伯利安》四部曲,由于大一上学期看了《银河帝国》七部曲,对这类大部头的科幻小说特别感兴趣;同时,也是在那段时间里,注册了哔哩哔哩弹幕网的账号,看了动画《樱花庄的宠物女孩》,之后又看了原作的轻小说。轻小说和普通的小说还是有区别的。前者的内容中对话特别多,而且对场景的描写比较细腻,让读者在看的时候可以脑补出活生生的画面。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日本动画和b站将在后面的三年多的时间内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那时的我特别喜欢樱花庄这个故事,又正巧当时我所在的扇贝小组一直在走下坡路,所以就索性退出了原来的小组,在2016.2.20,也就是去学校报到的前一天,创建了自己的小组,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樱花庄中绽放的梦想”。

就这样,大一下学期就开始了。

刚刚建立扇贝小组的那会儿,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除了上小组推荐之外,组长能做的就是去扇贝新闻每篇文章后写干货,顺便打一个广告,如果被点了很多赞的话排名就会变得靠前,就可以被更多人看到。所以开学的那一个多月,我都是一大早守这扇贝新闻更新,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看完比较短的文章(因为短文看的人会比较多),然后以最大的诚意,十二分的认真,百分百的速度写完读后感,给自己点一个赞,然后就祈求会有更多的人点赞。靠着这个方法,组员的人数从10个升到了快100个人。整体排名到了前两百,之后又上了一次小组推荐,小组的整体排名就稳定下来了,100名上下的水平。当扇贝组长蛮有意思的,认识了不少的人,有同是本科的,读有研究生的,有留学海外的,有念中学的,有已经工作的,居然还有几个小学生,看来扇贝的用户群体范围很广嘛。

在扇贝读书上看了更多的原版书,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廊桥遗梦》、《福尔摩斯》,最长的一部要数《纳尼亚传奇》,好像有七本吧,当时的贝壳不够,索性就冲了一些钱来买这套书籍。写了好多的读后感,获得了好多的点赞,同时,看普通的英文视频已经可以不看字幕了,除了一些专有名词之外都可以大概听懂意思了。蛮有成就感的。

六月的四级也是裸考的。考的还不错,上600分了,当时就觉得这个卷子不是很难,写作文的时候,以前为宣传小组打广告整理的短语用上了好多,听力听的时候觉得他的语速好慢,读阅读的时候都是通读完全文直接作出选择的。总算是在英语面前扬眉吐气了一次。

在三月份经历了一次情感上的打击之后,我渐渐地开始变得有点宅了,b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在2016年清明节补完了《四月是你的谎言》,然后这个人都不好了,像着了什么魔一样,四月份的QQ空间里发的全都是和《四谎》有关的说说,现在再次翻看这些说说,感觉十分尴尬。

开始讨厌出门了,虽然在这之间自己一人去了南京博物院,一个人沿着一段明城墙走了好久,一个人去了好几次南京图书馆,一个人逛了好多次的大众书局,但是我感觉我还是变回了原来的自己,虽然还是坚持去自习室自习,虽然还是非常认真地学习,但是和陌生人的接触越来越少,之后圈子就局限在健身房和宿舍了。同时,退出了那三个社团,因为健身社本来就没有什么活动,而且自己还是热爱健身的,所以就没管了。

这段时间,还是每周三和那两个人读《圣经》,后来改成了星期二,而且又增加了一个人,是一位大四的学长,马上准备回老家工作了,偶尔会多来一个人,是一位已经毕业的南林学长。一般都是五点不到的时候去老操场上,坐在草地上读圣经,之后绕着操场走几圈分享收获和感谢,同时做祷告,之后去食堂吃饭,或者是先去吃饭,之后就坐在食堂里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快两个月,《启示录》也快读完了。有一次,他们邀请我去他们的住处参观,我之前还以为信教的人的住处室内一定非常与众不同,但是去了才发现,其实非常非常的普通,那位喜欢跑步的还弹了一曲吉他,蛮好听的。

之后,他们邀请我去了几次鼓楼基督教会,建筑外观十分地普通,是在一个小巷子里,在巷口的大理石墙上刻着不大的几个字“鼓楼基督教会”。一楼是厨房,已经准备了大锅的青菜,土豆,牛肉,顺着狭窄的楼梯走上去,二楼是一个大厅,在角落放了一架钢琴,旁边有一个类似于讲台的位置,比地面高出一截,有放映幻灯片的幕布,剩下的全是凳子,左侧椅臂上有一小桌子,椅面有海绵,坐起来蛮舒服的。去的时间是下午,我们去的比较早,还没有什么人,就挑靠前的位置坐下了,渐渐的,人越来越多,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有头部已经地中海的中年人,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男女都有,甚至有的是一家子过来的。但是不管年龄如何,他们之间均以“弟兄”,“姊妹”相称,特别亲切。

很快,屋子里的人都坐满了,大约有一百人左右吧,我是蛮吃惊的,没想到在中国信基督教的人会这么多。上台讲话的是一个中年男人,白色衬衫,黑色长裤,锃亮皮鞋,给人一种非常干练的印象,非常有领导风范。他先是组织台下的人唱了好几段歌曲,一位女性上台用钢琴为我们伴奏,每个人都非常专注沉醉地唱着,当然我是不会唱这些歌曲啦,就模仿模仿嘴型,假装也在唱。随后是请南大小排上来做一些分享,上来的是两个女生,居然都是南京大学的在读大学生,她们分享了一些读《圣经》的经验和一些生活的体验,随后的事情我记不太清楚了。之后就是晚餐,在晚餐之前宣布今天是受浸仪式。

素菜是青菜,荤菜是土豆牛肉,汤我记不清楚了,貌似是西红柿鸡蛋汤。在吃饭的过程中那位研究生学长向我介绍了何为“受浸”,就是加入加入基督教的一种仪式,在一个池子里浸一下,就表示正式加入基督教了,之前看我表现不错,对基督教已经十分向往了,正好今天会举办这个仪式,就把我叫过来了。我内心想你描述的那些现象都是我装出来的你们都没看出来吗,又不好断然拒绝,又转念一想,只是一个仪式而已,我如果内心默念“我不入教,我不入教,我不入教”的话上帝应该会理解的吧,正好体验一下这个仪式。

首先,先登记个人信息,也就是填姓名,电话,所在教区(我填的是南林),随后被叫到三楼,准备开始“受浸”仪式。人还挺多的,男女分开来,受浸的水池就是一个大浴缸,水池较高,需要踩几级台阶才能上去,旁边站着一个穿着宗教服饰的人,具体衣着是什么样的我已经记不清的,只记得全是白色的,上衣的袖子特别长。

在四周用幕布围成的空间里把衣服都脱了,就穿上一条一次性三角裤,然后等待外面喊受浸者的名字。受浸完的人再次回到这里,擦干身子,穿上衣服离开,他们都是什么表情的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喊到我的名字了,我摘掉眼镜走了出去,由于近视度数较深,所以周围的人以及环境没看太清楚,按照指示走上台阶,那个人好像先对我念了一段话,然后就叫我躺倒浴缸的水中,持续2-3s就好,期间需要十指相扣放到胸前。浸入水的那一刻,我想起了以前在泳池中仰泳的感觉,水从耳朵,鼻孔中流入,脑子一片发麻,不小心尝了一口水,和游泳池里的水一个味道。随后从水中起来,周围了人都鼓了一段时间的掌。

受浸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连向上帝解释的话都忘记念了。换上衣服,走出来回到二楼,期间对路过的人微笑,南林小排的那些人上前祝贺,我也是微笑相迎,生怕被看出我的真实想法。之后依然是每天周二聚在一起读《圣经》,期间又去了几次鼓楼教会。

之后还有一场大型的基督教徒活动,是在卫岗农科院那里的一个酒店举办的,好像是跨地区的联谊,关于这场宴会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日期是星期五,晚上十点多才回到宿舍。之后随着研究生学长的出国,南林学长的毕业,联系也就断了。不过这也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吧。我尊重那些有信仰的人,尊重他们的选择,也佩服他们贯彻信仰始终的行动。不过,要是最初他们向我传教时我直接说我是预备党员那么这一段故事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呢?

我对健身的狂热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达到了顶峰,那个时候,五点的时候准时到健身房,练一个半小时,回宿舍洗澡,然后晚饭去食堂吃香锅,打的都是牛肉,干丝,也就是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早晨一般都要打两个鸡蛋,中饭也吃的很多,算下来一天要吃掉快四十块钱。也是在那段时间,我的深蹲硬拉卧推等数据都达到了顶峰。那个时候特别喜欢看说健身好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关注了好多健身公众号,空间里也发了不少的和健身有关的图片:国外的各种肌肉型男。

也是在这段时间,逐渐地开始入门编程了。先是在电脑的虚拟机里尝试安装Linux,一开始是网络连不上,之后虽然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运行了,但是电脑配置太差,一运行虚拟机电脑就特别卡,最后还是放弃了。大一下学期学的是C++,有一次,用C++编写链表,结果运行时程序老是崩溃,当时还不会也不知道要打断点debug,就用最原始的打印信息的方式,调了一天才解决,现在看来效率实在是太低了,不过也是蛮佩服当时的我看了一天的“烫烫烫烫烫烫烫烫烫”都没放弃。C++这门语言非常强大,尤其是其面向对象,操作流,运算符重载,泛型,模板,STL都非常厉害,不过这些概念我当时都没太理解,在三年之后准备东大复试的时候才体会到其中的奥秘和美。

也是在大一下学期,我们院成立了计算机协会,我加入了,学长要求每个人要用Hexo搭建一个静态博客,对于三年后的我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还给我目前的博客写了一个视频播放插件,一个评论美化插件,一个工具栏插件,一个网易云音乐外链美化插件,同时把原来的css样式改的面目全非的,但是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不了解js,不了解git,不了解前端,所以折腾了好久才终于部署好,同时了解了js这门脚本语言,学了一点,不过当时的我居然想用nodejs运行alert指令,好尴尬啊。

老爸的大学同学是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外聘硕士生导师。老爸安排了一次我和他的会面,想让我解答一下我的一些问题,学业,专业,生活都可以。具体的谈话细节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他一直强调说要考一个985的研究生,“改出身”,要有一个敲门砖。那天晚上回到宿舍就把这段谈话整理了出来,发到之前部署的静态博客上,但是现在已经丢失了。从那时一直到大三上学期,我越来越对这个观点不屑一顾,觉得只要专业技术好就没问题。现在看来我的这个想法真是狂妄,首先你不是天才,又没有人指导,你的技术可以在大三结束时达到那个高度吗?其次,技术好和考研并不冲突,只要平衡好两者完全都可以做到。也许我只是想找一个借口不会直面这个问题吧。后面的日子里对比着大公司对求职者的要求和自身的水平,我也只能选择了考研这一条路。

在暑假快要到的时候,曾经高中时一起跑步的好友越我出来吃饭,聊聊天,他今年考完高考,觉得考的不怎么样,想复读。那天晚上,在龙江吃完必胜客,和他在草场门桥上倚在桥栏杆上聊了好久。坦白地说,如果对我高中快乐的时光进行排名的话,和他一起运动排第二。晚上一起绕着操场跑步,一起去拉单杠撑双杠,有几次中午偷偷溜出教室打乒乓球,在整个高中的三年,和他说的话也许超过了跟同班同学说的话的总和,也算是曾经的一个知心朋友吧。我记得我2017年的时候还专门写过一篇和他的故事的文章。

对于大学第一学年的学业的评价,我觉得应该是“一般”。大一上学期学习的还是比较努力,但是成绩不是太理想,加之老师讲的课也不是太好,教材也特别烂,所以后面也没有太努力了,时间主要用来健身和看书了,当然,看日本动画占用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成绩基本上都在70-80之间,当然,除了英语和体育,这两门都是90+分的。

我的宿舍有两个室友会制造出大量的噪音:一个是打游戏开语音,另一个是声音外放。前者是无法控制的,因为无法他是和朋友一起玩的,所有最多也只能不断地跟他提一下意见,让他声音小一点,另一个是可控的,正好我和他经过一年的相处关系变得比较好,应该算是朋友了,所以向他提几次意见他就改正过来了。至于宿舍里四个人组队打游戏特别吵的情况,我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出去学习或者看书,至于后面我了解了arp攻击对他们进行了几次报复那已经是大三下学期的事情了。

就这样,随着大一暑假的来临,大学的第一年就这样过去了。我的18岁也就这样结束了。这一年也算是经历丰富吧


大二上

一段话总结:入坑了Linux、Vim、网易云音乐、日本动画、前端、Google,正式成为了死肥宅

2016.7.20,我删了Windows10,安装了Ubuntu。只保留了必要的文件,其他的文件全部格式化掉了。自此,我就再也没有长时间使用过Windows了,最多就是学校课程需要Windows环境,或者是某个软件只有Windows版本迫不得已才用的。所以,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Windows,分手快乐。18年来,我一直以为你是这个操作系统这个世界的全部,真是无知啊。

用了 Linux 怎么能不会 Vim 呢,和别的编辑器不同,它分了三种模式:插入模式,查看模式,可视模式。第一种用于对文本进行编辑,第二种是普通的查看内容,无法进行文本输入,最后一种模式用于多字符操作,比如复制多行,删除特定字段这类操作。还有各种组合键,快捷键,命令,以及配置文件。一开始可能用的不习惯,但是用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原来进行文本编辑原来还可以这么爽,就像是小时候玩拳皇的时候,几个键组合起来可以放出大招,Vim也是如此。

由于之前一直使用的QQ音乐没有Ubuntu版本的,又不会捣鼓wine,所以就入坑了网易云音乐,很久以前,大约是网易云音乐刚推出的时候,我也用过,但是那是嫌它没有外文歌曲翻译,所以就选择了QQ音乐。时间过了好多年,再次打开网易云音乐,发现许多的歌曲都有中文翻译了,而且都是用户贡献的,所以就理所当然的入坑了。一直用到现在,已经是个八级号了。

由于我有一个习惯,看完一部日本动画就把其中我喜欢的曲子收藏起来,同时,网易云音乐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会根据你的收藏推荐新的音乐,这就导致更多的动画曲子被推荐给我,凡是感兴趣的动画标题或者好听的动画曲子,我都会去看一下动画,这就导致了我有数不完的动画要看,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就加入了死肥宅的行列。

入手了Lantern,就可以便捷地进行翻墙了,Google貌似在我小学的时候还是可以用的,搜索结果的那段“o”的长串我直接还记忆犹新:“Goooooooooolge”。确实,Google比Baidu好用多了,主要体现在搜索IT相关的东西,前者显示的结果更优质。

对于我来说,2016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入坑了前端,那段时间,前端工程师的需求超级大,在线培训机构也像雨后春笋一样,由于我当时苦于找不到学习的合理路径,就报了极客学院的前端就业班,其实当时也没有想过要就业,只是看到它有完整的学习路径以及作业批改服务所所以才入手的。事实证明,它的教学内容确实很烂,也就是它的学习路径和作业批改值一点钱。

大约是从2016.10开始的,总共有16个任务,从最简单的页面布局,浏览器适配,到js进阶,nodejs,前端工程化,后端服务搭建,前端框架使用,网络攻击防范,游戏编程,还是蛮丰富的,每个任务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一两个课后作业,当课后作业的平均分大于90分就可以拿到3星,最后还有一项毕业设计。自豪地说,我16个任务都是3星,最后48星完成任务,最后毕业设计老师的评价也不错。

有一个任务是需要对IE浏览器进行适配,但是我电脑是Linux系统,自然没有IE。安装虚拟机是不行的,因为电脑配置太差,启动一个虚拟机别的程序就都会卡死不能用了,所有只能装双系统,当时折腾了整整一天,最后终于装好了,但是使用Windows超级卡,开发调试时特别累,同时页面上的一些细节在不同版本的IE上就像是京剧变脸一样千变万化,那个时候真的恨死IE了。那时教学视频里老师使用的是MacBook,多桌面系统切换非常方便,三根手指在触控板上划一下就可以了,左划是Mac桌面,右划是Windows桌面,虚拟机使用也非常流畅,就像是原生系统一样,那时的我超级羡慕,真的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拥有这样的电脑,但是上网查了一下好一点配置的 MacBook Pro 都是万元起步的,嗯,告辞告辞。

但是并不是一上来作业就是90分的,刚才登录了极客学院又看了一下曾经提交的作业,每一个作业第一次提交的时候评分都不是很高,但是在老师的建议下,不断优化,才有了最终的成功。记得那时最紧张的就是提交作业之后,心惊胆战地等待老师批改的结果,不断地刷新页面,点开作业评价页面的时候心脏扑通扑通直跳,看老师的点评视频也是的。为自己的代码写的如此之烂、对特殊情况考虑不周到而苦恼、生气,一线程序员给的 code review 的建议我都熟记于心,也许就是从那段时间起,我就有了对代码的洁癖,写代码的时候特别注意,该注释的地方就写注释,花心思构思变量、函数、模块名,该提取公用函数的地方就立刻重构代码提取出来,可以将数据和逻辑分离的地方必定第一时间分离出来将配置数据写到单独的文件里,能拆分成不同模块的地方一定拆分,都是为了写出高质量可扩展可读性好的优雅代码。以至于有时别人问我编程问题让我去看他们代码的时候,看到代码写不好的地方我都会有一种反胃的感觉。现在我尽量在编写速度和代码质量之间做到平衡,因为过分的优化会影响到开发进度。

大部分时候,每个任务的课后作业涉及到的知识点在课程里都没有,这也是这个就业班被吐槽最多的地方。那时的我因为身边没有熟悉前端的人,所以只能不断地上网找资料,从相关书籍里找资料,总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择手段,不断地试错。也许就是这段时间,让我养成了遇到问题必自己解决的习惯,后面的日子里我特别看不惯的就是那种遇到问题张口就问或者说这个问题书上没有所以我就不知道的人。我觉得遇到问题自己解决才是最快了,实在解决不了再求助别人。

真的很感谢那段时光,让我养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代码的洁癖,以及大前端开发的经验。就像是一座已经搭好骨架的大楼,等着我在后面的时间里不断地去完善,这些东西真的比¥6000要值钱多了,也算是一次对自己比较成功的投资吧。以此为起点,我就正式开始了课外的编程学习,从前端到后端、移动端,都是一片片等待探索的位置领域,而我则像是准备出发的冒险者。

因为开发环境是Ubuntu,对于C/C++,我想尝试着使用最原始的gcc进行编译,但是对于多文件,写Makefile是最快捷的,这样子每次编译就只需要输入一条命令就可以了。所以这段时间编写C/C++程序,我使用的是vim+gcc+gdb,分别对应于代码编写,编译,调试。写一些小代码段这个组合用起来还是比较舒服的,vim有一个插件ycm可以提供自动补全的功能,这样子代码编写就更舒服了。但是这就导致大一时用的VS的使用方法全忘了。

大二的时候我们院有一个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选取一些学生,分配相关的导师,这样子就可以更早地接触科研或者是工程项目了。我获取了参加选拔的机会。但是上机考试的时候我就傻眼了,开发环境是Windows+VS,但是当时的我连如何用VS建立工程都不会了。求助老师还被老师误解,说成天就知道玩游戏连VS都不会用。也许就是这次经历让我的内心有点扭曲了,从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极度地看不起用Windows以及其中的开发工具开发的人,当然,对我们学校的老师也产生了强烈的鄙视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大三的时候才渐渐消散。

大学唯一一次不眠之夜发生在大二上学期,数据结构课程的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用使用中缀表达式和后缀表达式实现计算器,C语言实现。其实就是输入一段算式字符串,让你计算出结果。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字符串可以含有括号以及两位及其以上的数字。因为遇到了一些bug用gdb调试了半天,一直到晚上快十二点才弄完。那段时间我都是十一点前就睡觉的,所以那晚的生物钟就被打乱了,再加上晚上写了快五个小时的代码特别兴奋,所以怎么睡都睡不着,后来索性就不睡了,看了一个通宵的前端HTML标签和CSS属性,然后第二天上午三节数据结构课都用来睡觉了。

由于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编程上,和电脑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花在健身、阅读、英语学习的时间都大大减少,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都没去过健身房;扇贝打卡也越来越水,由其是掌握前端知识的我发现扇贝网页端把听力炼句的答案都藏到html属性当中后,听不懂的写不出的时候也不多过几遍了,直接审查html元素找出答案填上去,新闻阅读也是挑最短的,基本上都是5分钟以内打完卡,十二月的时候参加了六级考试,虽然和四级一样都是裸考,但是感觉完全不一样,尤其是作文,写的尤其不顺,最后算是吃力地低分掠过,500分不到;至于阅读嘛,几乎都没读什么书了。

由于大一的时候没有明确退出健身社,而本来和我同一届的就没什么社员,而社长在我大一结束的时候也要毕业了,所以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就请我当副社长,又叫了两个艺术院的,一个当社长一个当副社长。不要说我以貌取人,一个长的贼眉鼠眼的,一个喜欢抽烟,感觉不是什么好人,最关键的是,大一一年我在健身房都没怎么见过他们,说是在外面健身房练的。我顿时后悔接收副社长这个职位了。

果然,在大一暑假的时候关于社团信息更新以及其他的一些琐事都是交给我处理,开学之后也是,他们说他们要考研了所以没时间,社团联系人也是和我联系的,我大一在社联当社团联系人的时候联系的都是社团的社长啊,这完全是推卸责任。在社团招新的时候,对大一新生也是连骗带忽悠的,虽然也只有通过这个方式才能招到大一新生,但是我是在是看不下去。那两个人可以说几乎都没来,叫了他们的三个学弟来帮忙。最后收到的入会费还要全部交给那两个人。在招新的那几天我晚饭都几乎没吃过,最后都是啃面包的,感觉也瘦了不少。

那帮大一的也不省心,天天在群里匿名发牢骚,看得我内心非常烦躁,和他们吵了几句,他们居然还以为我是一个小姐姐,最后还举报到一个南林的QQ空间里的,我知道了之后干脆就屏蔽这个群的一切消息了,把那两个艺术院的微信qq也全屏蔽了,最后把社团联系人的QQ电话也都屏蔽了,我知道这样做不太好,但是那时也没办法。这次经历给我的教训就是要学会说“不”,一开始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副社长这一职位就不会引发后面一连串的麻烦事了。其实也蛮对不起健身社的前辈的,这个社也许就被废了吧。也对不起招新的时候前来镇场的在健身房认识的学长们,真的不知道后面在健身房遇见他们应该怎么说。当然,也对不起那些入社的大一新生,给他们的大学新生活在一开始就留下来不好的印象。

十月份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小插曲,可能我这一辈都不会忘记的丢脸的事情。那天我早早地到了教室,准备去上个厕所,然后,手一滑手机没拿好,下方正好是茅坑的下水道口,同时,下水道口的直径正好是我手机的宽度,然后,手机掉厕所这种只有在互联网文章上才会看到的事情就发生在我身上了,真是太丢人了。手机里的照片文档什么的全部丢失了。

由于周五周六都是十二点熄灯,而室友打游戏的声音实在是太吵了,所以处于无奈,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周五周六晚上我是回婆婆家睡的。另外,抽了不少的时间看了一些日本动画

就这样,大二上就结束了,迎来了大学的第二个寒假,是否觉得时光弹指一挥间呢?2016年过去了。


大二下

大二的寒假,因为电脑的性能是在是太差了,我鼓起勇气问我父母能不能给我买 MacBook Pro,结果也没费什么周折,很快就帮我下单了,买的是中等配置,15寸屏幕的,比我原来电脑的屏幕大多了。由于一直在使用Linux系统,所有MacOS上手很快,颜值又高又好用,果然是程序员最佳人生伴侣,Linux还是当基友吧,至于Windows,永远不再见了,老老实实地呆在虚拟机里面吧。

2017.1.19,正式进入MacOS纪元

我惊讶地发现星际争霸2居然有MacOS版本的。初中的同学东哥大学的时候还在玩星际二,之前我电脑配置太差带不动,但是这台新电脑可以玩。记得初中那会儿好像还是我带他入星际的坑的。如今星际争霸2有一种游戏模式–合作模式,就是两个玩家合作来完成一些特定任务,正好我可以跟他一起玩嘛。

很快,我就经常跟他一起玩星际争霸2,和他聊天的次数也变多了,毕竟有了共同语言了嘛,其实在初中的时候我跟他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从初一开始就认识了,他坐在我后面一排,后来在初二的时候都成为了物理课代表,一起收作业发作业,一直到初中毕业,后来升入了不同的高中联系也就断了。在大学报道的时候,在宿舍走廊上偶遇,才发现原来彼此是在一所学校,而且在同一栋宿舍同一楼层,还是蛮惊喜的。后来我发现他也在用扇贝,所以在大一那年寒假创建小组时第一时间把他拉进来了(其实是挖墙脚的),后来我在我的小组排名一直排第一,而他是第二,中间由于他断了几次计划,掉到第三了,直到他在考研冲刺阶段由于无法及时打卡而退出了。偶尔在食堂遇见就一起吃一顿饭,在自习室遇见就一起自习,期间线上的交流并不是很多。

从此,周六周日下午我和他的QQ聊天记录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开车?”

“开!”

“几点”

“马上”

“打玩吃饭?”

“吃”

基本上都是从四点玩到五点多,然后一起去吃个饭,期间天南海北地聊天,大学里终于遇到了一个可以不拘束地聊天的人了。后来才发现他现在已经是一个“老司机”了,至于开什么“车”嘛,就不说了,青春期男生都懂的。

极客学院的前端就业班课程接近尾声,最后需要做一个毕业设计,题目自拟,我选择了制作一个网页版的聊天程序。第一次自己设计界面、想功能需求、设计存储数据结构。毕竟是第一次,经验不是很足,好多地方考虑不全面,导致最后不断地修改原有的代码,把代码写得很糟糕,不过好在最后的功能都实现了。使用的技术栈是前端Vuejs,后端Nodejs,通讯采用的是Websocket,数据库使用的是MongoDB。编码的那段日子发生的事情我现在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之后顺利结束了课程学习,开始用Nodejs写一些有趣的程序,比如说网络爬虫。其实这么名字听起来很厉害,但是实际上就是这样一段程序,功能是:1.自动获取网页的HTML数据,2.分析其中内容,找到更多的超链接,重复第一步,或者将有用的数据保存到本地。主要写了两个程序,一个是下载小说的,另一个是下载漫画的。前者是直接获取页面HTML,后者由于漫画的图片是动态生成的,所有我最后直接抓取了它的API接口。JavaScript的函数式编程和异步编程的思想我都非常喜欢,虽然一开始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是一旦掌握之后就会充分地体会到它们的强大。在学习JavaScript的同时也学习了TypeScript,后者是前者的超集,也就说后者包含了前者所有的功能,并额外提供了其他的特性,比如变量类型(type)的声明,这可能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而Google的前端框架Angular就是基于TypeScript编写的,配合Angular Material,搭建一个前端应用非常快捷,界面也很美观,后面的几个课程设计包括我毕业设计的后台管理界面都是用它来做的。

下学期的课程里有Java程序设计,所以我就添加在YouTube上找了一套Java的教程,先做预习,最后用swing写了一个坦克大战的游戏,蛮有意思的。

用于看日本动画的时间越来越多。

大二时体育课学习的项目选的是乒乓球,因为是在室内的,所以也不怕太阳的曝晒了。

大二下学期就这样结束了。为什么这部分篇幅短了许多了呢?也许就是因为我变得越来越宅的原因了吧,社交圈也基本都局限在宿舍里,健身房去的次数也不是很多了,虽然在其中又认识了几个人,但是也仅仅停留在一起健身的层面。我的生活就是由简单的几件事组成的:编程,游戏,补番。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是好是坏,但是这成了未来两年我生活的主基调。


大三

大二的暑假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至于都干了什么我也记不太清了,但是有两件事情在这里还是记录一下。第一件是在扇贝上认识了一位初中生,拉着我一起玩TNT,除了陪东哥玩星际争霸2之外我还没有跟别人一起玩过游戏呢,蛮新鲜的。第二件是就是东哥暑假的时候去美国游学,跟我分享了好多在美国的见闻,还送了我一块纪念奖牌,非常开心。

到了大三上学期,由于不知道还有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选修学分这两个东西,所以我只上了必修课,课非常少,所以我成天呆在宿舍里,不断地尝试新的技术,但可惜的是都浅尝辄止。主要还是内心比较迷茫,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但是又恐于白白浪费时间,所以就想找事情填补我内心的空虚吧。但是每每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或者说可以短期完成的目标时,我都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记得是大三上学期末的一个课程设计,为期一周,那一段时间,每天设计和编码的时间加起来可能有十到十一个小时,在四五天的时间里完成了任务。

大三下学期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下载视频网站视频方法的我,用刚学会的Golang写了一个下载程序,同时也写了一个配套的Chrome插件,从最初的目标b站,到之后的优酷,腾讯视频,最后攻克了的爱奇艺,每攻克一个视频网站,我就会发一条QQ空间说说,真的像是在直播开发进度。一直到最后的完工,前后持续了将近两个月。这也许是大学里我自认为写过的最厉害的程序了吧。

同时还接触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技术,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校内课程中有一门名叫“大型数据库管理”,需要使用到Oracle数据库,但是这个数据库安装起来非常麻烦,所以我干脆就用了Oracle数据库的Docker镜像,快捷方便,又不用担心把电脑搞坏或者删不干净。选修了“网络管理”这门课,学习了一片网络是如何搭建的,跟着老师,用思科模拟器搭建了一片网络,当两个位于不同网段的主机ping通时,成就感爆棚。选修的“vc程序设计”让我接触到了Windows的GUI编程,也是蛮有趣的,对界面的编写就使用vc++6.0的可视化工具拖一拖组件就可以完成布局了。使用JavaScript和浏览器的canvas写了一些可视化算法,比如模拟深度优先算法来让小球走迷宫,使用柱状图可视化各种排序算法的过程。翻墙工具Lantern有段时间挂了,我就自己租了一个云主机,然后搭建了Shadowsock,期间由于不知道要开启CentOS防火墙相关的端口以及对SELinux的配置,浪费了好多的时间,还以为自己的Shadowsock的配置错误了呢。

Darling in the Franxx 这部2018年上半年的动画对于我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虽然它后期的剧情崩坏,口碑暴跌,但是它确实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动画。记得它是每周日凌晨更新,那一段日子里,每周日我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新更新的一集,20多分钟看完后就又开始了新的为期7天的焦急而漫长的等待,同时,它在每周四晚上会放出下一集的预告片,我在周四晚上八点左右会不停地刷新b站搬运这个视频的up主的空间,等待着视频的更新。我认为,评价一部动画剧情的好坏并不在于它有多高深的内涵和思想,追求这些话你大可以去看那些世界名著。我认为对于一部动画,只要它讲出了一段完整的,能打动你的故事,就可以了,再加上不太崩的作画,好听的配乐,对于我来说就算得上是一部佳作了,而DITF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我在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成功报复了我那四个打游戏开语音的室友。有一次无意间看到了arp欺骗技术,大意是,连接在同一片局域网的设备传输网络数据都要通过网关,也就是路由器,而它们获取路由器ip地址的方式就是接收路由器向局域网的广播,广播的内容是路由器声明的自己的ip地址。那我的设备也可以伪装成路由器,不断地向其他设备广播自己的ip,让别的设备以为我的设备的ip就是路由器的ip,这样子它们就被把数据包发给我的设备,然后我的设备再把它们的数据包转发给路由器,我的设备就像是一个中间人,所以arp欺骗技术也是中间人攻击的一种。那么报复的手段就是,我不转发被欺骗的设备发给我的数据包,这样子被攻击的设备虽然显示的是联网的状态,但是即使发出了数据包,也无法获得没有任何应答,就像断网一样。这样子,每当我听到他们大吵大叫说正是游戏关键时刻时,我就给他们来一下,让一两个人掉线。因为只有部分人出问题,所以他们只会怀疑是自己的电脑或者是游戏服务器的问题。这场报复行动大约断断续续了快两个月,后来,他们认为是路由器坏了,所以就自己拉网线直连了,这个方法也就失效了,但是他们一起玩游戏的次数也变少了。老实人不是圣人,也是会悄无声息地报复的。

大三上快结束的时候,在教五楼自习,看到正在走廊上背诵考研政治考点的大四学长,不禁地在内心问自己,一年后我将会在何方?大一大二对考研究生的蔑视以不复存在,因为深知自己目前的水平还不足以抵消学历上的劣势,以前我都以“考研还是就业的事情一般都是要到大三的时候才去考虑的”这样的接口借口来逃避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如今已经是大三了,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了。

曾经听别人说其实大部分考研的人都是跟风的,其实我也算吧,大三的寒假,和另一个不玩游戏的室友聊天,他说他要考东南大学,同时也希望我也能考,这样正好结一个伴,我也没多想就答应了。我要考东大的事情除了家人和我舍友知道外,我没和任何人说,和东哥也没说过,QQ空间里也未发任何相关的说说。可能我潜意识里觉得我准备考985高校,数一英一935,是一种不自量力的行为吧,所以大三下半年和暑假,也就是考研复习的前期和中期,都没怎么发自心底全力以赴地复习,进度也比较慢,也没有想过如果没考上,错过秋招黄金期的我前途该走向何方。

总之,就这样,大学的一年又过去了。


大四

2019年考研人数突破280万,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竞争愈发激烈。2019年名校研究生保研人数突然爆炸,大量专业缩招。2019年下半年互联网寒冬到来,资本退却,大量裁员。这些事件成了大四上学期的社会大背景。

在国庆假期的时候整理衣橱居然发现了一堆黑色长方形的物体,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废弃的塑料零件,随手拿起一个,居然可以轻易掰开,里面流出白色的液体,吓了我一大跳,我室友对我说这些都是蟑螂的卵,要是我没有清理衣橱的话,想象一下几个月后满衣橱小蟑螂乱爬的情景真是把我恶心到了。后来留了一个卵放在一个大瓶子里希望可以孵化出小蟑螂,但是最后也没有如愿。

在扇贝上认识了一位女(?)生,第一次让我体验到了思想境界不同的人之间的相处,说的每一句话就像是读哲学著作里的一段文字一样,都觉得特别有深度特别有道理,后来又互加了网易云音乐的好友,向我分享了一些歌单或专辑,都是那种特别古典特别高雅的音乐,非常仰慕这样的人,能和这样的人产生交集也是我的三生有幸吧。

大三的暑假没回家,在学校复习,不过幸好没回家,由于宿舍漏水,湿度太大,回家的人床上都长满了霉。虽然呆在学校,但是复习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开学之后的一段时间也是在宿舍复习的,但是由于进度太慢,后面还是去图书馆了。期间在自己的博客以及扇贝自习室里发了一些充满负能量、批判自己的文章,现在想来当时我可能只是想缓解一下压力吧,把心中的不满全写出来,心里倒是好受一些了。

2018.11.8,现场确认

2018.12.20 参加初试

2019.2.16,初试成绩317,134名

2019.3.12,提交调剂东大苏州联合研究生院申请

2019.3.24,参加复试

2019.3.27,复试通过,综合排名5

就这样,结束了。

期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初试完疯子一样补习Java准备找工作,寒假疯子一样写毕设,得知获取复试机会后疯子一样复习C++,配合一位网易云音乐MacOS端的工程师修复了客户端的一个内存泄漏的bug,虽然有些生病但是不敢跟家人说依然强打精神参加复试结果考完生了一周的病…

虽然现在才四月末,但是我觉得我的本科已经结束了。


你的四年

四年的光影浓缩在数量只有一万多的汉字中是不是太少了?一定遗漏了许多,由于我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大部分内容我都是通过我四年来QQ空间里发的说说回忆的,由于大三大四发说说的数量少了许多,所以好多事情肯定遗漏了。但是它们一定都完整存在于我记忆中的某个角落,那一扇扇封闭的大门后面,只要一个契机,一个关键词,大门就会开启,曾有交集的朋友、曾经难忘的往事,一定会历历在目吧。

回想起来,四年的时光给予了我一件热爱的事情—编程,一位知心的好友—东哥,一个长久的习惯—扇贝,同时,把我变成了一个死宅(我不胖,所以不是死肥宅),也消磨了我对健身的狂热。

该向下一个驿站出发了。

再会。

2019.4.24